“《呼啸山庄》是整个英语小说领域中最狂野、最奇特、最壮观的作品之一。”[3]是什么使《呼啸山庄》如此震撼人心?这是充满了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相互之间激烈爱情的书。小说的前半部分探索他们之间那种充满自然威力和残酷的爱情,这继续主导这部小说直到结尾,凯瑟琳的死亡始终萦绕在希思克利夫的心头,驱使他进行虐待狂般的复仇和毁灭。这是一种怎样的恋情呢?用小说中凯瑟琳的话来说:“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奈丽,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俩的灵魂是用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4]她还这样说:“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大苦大难也一直是希思克利夫的大苦大难……我活着主要关心的就是他本人。哪怕只有他保留下来,其他一切都完了,我就依然会继续存在;哪怕其他一切都保留下来,只要他给毁灭了,那么宇宙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对希思克利夫的爱则像地底下那永恒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思克利夫——他无时无刻不在我心里——不是当作一种乐趣——我把我自己同样也不能总是当作一种乐趣——而是当作我自己本身的存在……”[5]通过凯瑟琳之口,艾米莉道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炽烈的热情的爱恋,“她的话题渗透到爱情最难以渗透的秘密中,以至于那些陷入爱河不可自拔的人当从她那里读到她倾吐出的爱情的话语、爱情的赞扬和神秘时,肯定有时会不安地诧异他们应该给自己所谓的感情起什么名称。”[6]的确,与艾米莉所描绘的爱情相比,其他一切爱情似乎都显得苍白而偶然。但实际上,爱情从来没有垂青过她——在艾米莉二十九年的生活中,她既不爱别人也没有谁爱过她,按理说,她应该有过火热的卿卿我我的爱情生活,才能懂得爱情,才能敢于充满信心地以可靠的准确性,向我们展示《呼啸山庄》里那对早就命中注定的情侣的狂热。 一代一代的批评家试图探索艾米莉的精神世界,算来略有斩获。比较盛行的说法是艾米莉以及她的姐妹,虽然长期生活在单调僻僻的约克郡,但她们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来自北爱尔兰,母亲玛丽亚·勃兰威尔是康沃尔人,这一对父母所属民族的祖先,同属具有冲动浪漫气质的凯尔特人,而且二人都不乏写诗为文的天分。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基因,又受到荒原精神的陶冶哺育,艾米莉的艺术天才并非无源之水,当然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在此强调的是作家的创作也许不能和他(或她)的经验隔绝,但创作主体更需要的是想象力,从某种原有的形象(经验)中解放出来,进而创造新的形象(新经验),如果不这样的话,作家的创作就只能是自传,而《呼啸山庄》很大程度上是艾米莉超凡想象力的一次完美呈现。 注释: [1]简·奥尼尔:《勃朗特姐妹的世界——她们的生平、时代与作品》,叶婉华译,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82页。 [2]维吉尼亚·吴尔夫:《书和画像》,刘炳善译,三联书店,1995年,第123-124页。 [3约翰·坎尼编:《最有价值的阅读——西方视野中的经典》,徐进夫等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5页。 [4][5]爱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张玲、张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81、83页。 [6]莫里斯·梅特林克:《智慧与命运》,高黎平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 |